职教追光路上的“蜕变者”与“追光者”——记我校无人机大赛背后的师生成长故事

2025-07-03 15:47:06  

值此新华教育集团37周年之际,回望集团深耕职业教育三十七载的征程,无数职教人以青春为笔、以实践为墨,在职业教育的沃土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。而在我们这所集团旗下的院校里,便有这样一对“追光者”——一位从“门外汉”蜕变为航模专家的技能教师,一群以技能为翼、在全国赛事中绽放光芒的学子,他们用行动诠释着“职教追光者 与东方同行”的深刻内涵。

从“门外汉”到“引路人”:一位技能教师的自我蜕变

故事要从西尔扎提老师说起。一年前,当学校因无人机专业发展需要,将航模教学的任务交到他手中时,这位原本主攻职业素养基础课程的教师,坦言自己“连航模的基本构造都叫不全”。但他没有退缩,反而将挑战视作成长的契机。“技能教师必须终身学习,才能带领学生站在创新前沿。”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,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准则。

为了胜任教学,西尔扎提老师开启了“全天候学习模式”:课余时间泡在实训室拆解无人机,深夜对着教学视频研究飞行动作原理,周末自费参加无人机技术研讨会……他的笔记本上,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参数公式和调试心得;他的工具箱里,零件磨损的无人机见证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改进。从“遥控器都握不稳”到“能精准调试出适合不同赛事的飞控参数”,从“上课照本宣科”到“带学生在实训场边操作边讲解”,他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从“门外汉”到“行家里手”的蜕变。

更难能可贵的是,他将这份“终身学习”的精神传递给了学生。“技能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,而是需要反复打磨的‘手艺’。”课堂上,他带着学生拆解旧机型,从螺旋桨的角度偏差讲到空气动力学原理;实训时,他陪着学生在操场上一遍又一遍调试飞行动作,直到深夜的路灯照亮最后一次成功的降落。在他的影响下,“遇到问题就查资料、动手试”成了学生们的习惯,“把技能练到极致”成了他们共同的目标。

从“训练场”到“赛场”:一群职教学子的璀璨绽放

今年5月,第九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的舞台上,我校6名参赛选手用实力证明了“职教学子的底气”——全员出战、全员获奖!当他们操控着无人机完成“障碍穿越”“精准降落”等高难度动作时,场边的观众或许看不到,这些看似轻松的操作背后,是数百次的训练与磨合。


备赛期间,学生们的训练日程排得满满当当:清晨九点的操场,他们已在调试设备;午休时间,教室里堆满了损坏的无人机零件;放学后,实训室的灯光总是最晚熄灭。遇到飞控失败的情况,他们会围在一起讨论到深夜;碰到动作衔接不流畅的问题,西尔扎提老师便带着他们用慢动作视频逐帧分析。“有一次为了优化一个转弯动作,我们试了27种角度,直到飞行动作的稳定性达到99%。”参赛学生比拉力·艾克拜尔回忆道,“老师说,职业教育教的不仅是技能,更是‘精益求精’的态度——这是我们未来职场的‘通行证’。”

最终,赛场上的他们没有辜负这份坚持:有的选手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摘得新疆区一等奖,有的凭借“多机协同编队”的默契配合获得团队优胜奖。当奖杯捧在手中时,学生们说得最多的不是“我赢了”,而是“我们终于把老师教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本事”。

追光路上:职教人的双向奔赴与时代回响

西尔扎提老师的蜕变,是新华教育集团“以师强教”理念的缩影;学生们的绽放,是职业教育“以技立身”成果的印证。正如集团37周年主题征文所倡导的——“记录从事职业教育以来的心路历程,绘制中国职业教育的璀璨图景”,这对师生的故事,恰是职业教育“立德树人、技能报国”的生动注脚。

从1988年集团成立至今,三十七载风雨兼程,一代又一代新华人用坚守与创新,让职业教育从“备选之路”变为“出彩通道”;而在今天,当西尔扎提老师仍在实验室里研究最新的航模技术,当参赛学生带着赛事经验回到课堂分享心得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成长,更是职业教育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力量——它培养的不仅是“会干活”的技能者,更是“懂思考、能创新”的时代追光者。

“职教追光者 与东方同行”——这不仅是一句口号,更是所有新华职教人共同的信念。在集团37周年的新起点上,我们期待更多像西尔扎提老师这样的“蜕变者”,期待更多像参赛学生这样的“追光者”,共同书写职业教育更璀璨的未来。

上一篇:【喜报】热烈祝贺我校学生在第九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中喜获佳绩!

下一篇:没有下一篇

热线电话